邵理阳副教授课题组诚聘博士后3名(信息光子与传感)

招聘岗位

博士后(信息光子与传感)


研究方向: 

1.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2. 微结构光纤/光纤激光器及其应用; 

3. 微纳光学:飞秒激光微纳加工、光学微腔器件、超分辨光学成像等;

4. 光信息及传感技术在海洋监测、轨道交通、周界安防、桥隧安全、生物化学和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5. 微波光子学、光信号处理;

6. 光流控、柔性电子与传感;

7. 相关领域的其它热点、前沿方向。

应聘条件:

1. 已获得或即将被授予博士学位;

2. 拥有较强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 光学、物理、信号处理等专业,或者与光学材料,化学相关的研究方向;

4. 博士期间在相关专业期刊上发表SCI索引论文2篇以上;

5. 依据最新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规定,博士后入站年龄须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三年

岗位目标与职责:

1. 与合作导师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 满足博士后出站条件:发表JCR一区期刊论文1篇,或JCR二区期刊论文2篇,或JCR三、四区期刊论文4篇;

3. 以负责人的身份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市级项目;

备注:

参考中科院分区,不分大小类,就高不就低。例如A期刊为大类物理一区,小类光学二区;B期刊为大类工程技术二区,小类仪器仪表一区。那么在A、B两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按一区算。 

薪酬待遇(税后年薪 34~41 万):

1.   基本待遇

1) 每月由学校发放博士后研究人员基本工资8677元,住房补贴2800元;

2) 入站后深圳市政府一次性发放18万元的博士后津贴(免税),中期考核后再发放18万元;

3) 餐补,高温补贴和过节费等,每年约1 万余元。

备注:

1)深圳市每年18万免税津贴发放方式为:a)成功办理入站手续后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一次性发放18万;b)通过中期考核后再一次性发放18万,中期考核取决于是否认真开展了合作导师安排的工作,由合作导师决定是否通过;

2)学校每月8677元基本工资部分需缴纳五险一金,8677元基本工资和2800元住房补贴部分需扣少量税,其余薪金构成都是免税的。

另外,对于深圳市新引进的人才,还可以申请深圳市给予新引进人才的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3万元(免税),相当于两年在站期间额外补助1.5万元/年。

-----------------------------------------------------------

在不考虑扣除少量税的情况下,年均基本税后待遇总额为: 

180000 + (8677+2800)*12 + 10000+15000 = 34.2724 万元

若成功申请南科大“校长卓越博士后”,基本工资为14625元/月,年均基本税后待遇为:

180000 + (14625+2800)*12 + 10000 + 150000 = 41.41 万元。

------------------------------------------------------------

2.   福利待遇

1) 课题组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以及优良的工作和办公环境;

2) 每个课题组员额内的博士后可获得两年2.5万元的学术交流资费;

3) 课题组根据具体科研工作业绩情况,提供相应的科研绩效奖励;

4) 可自愿选择落户深圳,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

5) 子女入托、入学等按深圳市相关条例执行。

3.   其他支持

1)  课题组全力支持博士后作为负责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的各级课题,其中博士后还可申请各类博士后科学基金;

2)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拥有国外博士学位者,可参照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标准申请“孔雀计划人才”,有160万的奖励津贴(分5年发放,免税);

3)  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印发的《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获得“博新计划”支持的博士后,可获得国家给予每人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具体申请条件和申报流程等参见“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做好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备注:

应届或新近博士:2019年度应届毕业生或者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的全日制博士。

4.   职业前景

1) 工作表现优异且符合条件者,于聘期期满后可聘为研究助理教授以上岗位;

2) 博士后出站选择留(来)深从事科研工作,且与本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深圳市政府给予每人3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3) 依据自身符合的条件,可申请 “深圳市孔雀计划C类人才”或者“深圳市后备级人才”,享受5年160万的奖励津贴(免税)。

备注:

“孔雀计划C类人才”和“深圳市后备级人才”的认定,可参照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布的“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标准。

a)一般要求与本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

b)“孔雀计划C类人才”要求海外经历+3篇JCR一区的文章;

c)“后备级人才”要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且完成结题,或者出站留深工作3年后也可申请。

需提供的材料:

1. 本人简历(请包括:出生年月、从大学起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研成果、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等,并附近照); 

2. 能充分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有关材料,如:代表性论文、获奖情况、主要承担课题或工程情况、以及未来研究计划等; 

3. 2-3封推荐信及推荐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有意者请将相关应聘材料发送至:shaoly@sustc.edu.cn(邵老师)或 gugq@sustc.edu.cn(顾老师),邮件标题以“应聘岗位+姓名”命名。


课题组简介

413082

邵理阳,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IEEE/OSA资深会员,SPIE终身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光学测试专委会/纤维与集成光学专委会委员,国家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机构的评审专家。澳大利亚教育部“奋进学者奖”(2012),“四川省高层次引进人才”(2014),“国家特聘专家(青千)”(2015),“詹天佑铁道科技奖青年奖”(2016),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017)和“南科杰出青年学者”(2018)。2008年获得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从事科研工作。

目前已在国际主要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共140多篇,其中SCI 收录96篇,2篇国际杂志特邀综述文章和10余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论文被引用3000多次(其中SCI他人引用1800余次),拥有10余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微型光纤矢量倾斜仪”被Nature Photonic作为研究亮点转载报导。2012年获得澳大利亚政府“奋进学者奖”。2014年度入选四川省高层次引进人才特聘专家。2016年 荣获“詹天佑铁道科技奖青年奖”。2017年荣获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018年入选“南科大杰出青年学者”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高层次引进人才基金、省科技厅重大项目、深圳市政府科研启动项目、南科大杰出青年学者基金等。

课题组研究方向:新型微结构光纤及其传感应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微波光子传感及测量技术;OCT及超快实时成像技术;光信息及传感技术在轨道交通、周界安防、地震监测、桥隧安全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更多信息

境内外合作

本课题组与境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入课题组的博士后,若有意愿去境内外进行交流的,可采用与境内外合作单位合作培养的模式。其中,境外交流按因公出国的方式办理。

1.   合作单位:境内 & 境外合作单位

1) 境内合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光机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化物所);

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2) 境外合作单位: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华盛顿大学(UW);

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

香港:香港大学(HKU)、香港理工大学(PolyU);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

波兰:华沙理工大学(WUT)。

(境内外合作方负责教授信息详见后文列表)

2.  研究地点:本单位和合作单位“1+1”的模式,即“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和“境外合作单位合作导师提供的工作场所”。另外,出国的差旅花费由课题组承担。


附注(境内和境外合作交流单位列表)

境内合作单位:

1)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李儒新 院士、所长

研究方向:超强超短激光技术、激光加速、X射线激光

个人主页:http://people.ucas.edu.cn/~0005711

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院士

杨学明 院士、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自由电子激光、分子光化学动力学机理

个人主页:http://sourcedb.dicp.cas.cn/zw/z ... 090820_2428109.html

境外合作单位:

1)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光子学实验室

Barhram Jalali 电子工程系-教授

研究方向:Silicon photonics, microwave photonics, and biophotonic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个人主页:http://www.photonics.ucla.edu/index.html

2) 美国-华盛顿大学(UW) 纳米光电子学实验室

Xiaodong Xu 物理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研究方向:The optical, electronic, and quantum properties of novel solid state nanostructures by nanoscale device design, optical spectroscopy, electrical transport, and scanning photocurrent measurements.

个人主页:http://depts.washington.edu/xulab/

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光纤技术中心

Ping Shum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SPIE Fellow、OSA Fellow

沈平教授研究团队主要致力于光通信、特种光纤和光纤器件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的研究

研究方向:Fiber laser & amplifier, microstructure fiber device, microwave photonics, nonlinear fiber optics, optical networking, and SOA based 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个人主页:http://lightwavetech.org/

4)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 

Gangding Peng 电子工程与电信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Special silica optical fibers and devices, application-specific polymer optical fibers and devices, optical fiber sensors, planar photonic and waveguide devices,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WDM systems, office and home networks, and photonic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个人主页:https://www.engineering.unsw.edu ... ssor-gang-ding-peng

5) 英国-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阿斯顿光子技术研究所

Lin Zhang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Fiber and guidewave optics, interferometric optics, fiber grating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fiber lasers, optical sensors and sensing technology, femtosecond laser technology, micro/nano photonic structures and devices, and biophotonics.

个人主页: https://www2.aston.ac.uk/eas/staff/a-z/professor-lin-zhang

6) 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

Chao Wang 工程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Fiber optics, microwave photonics, and biophotonics.

个人主页:http://www.chaowang.co.uk/

7) 波兰-华沙理工大学(WUT)微电子和光电子研究所

Mateusz Jakub Śmietana 电子和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Optical fiber sensors, nano-coated optical fiber sensors and biosensors.

个人主页:http://www.smietana.eu/

8) 香港大学(HKU)

Kenneth Yip Wong 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High-performance fiber amplifier, fiber parameter wavelength exchange, all-optical logic gates, microwave photonics, and biophotonics.

个人主页:https://www.eee.hku.hk/~kywong/

9) 香港理工大学(PolyU)

a) TAM Hwa-yaw 电机工程系-系主任、光子研究中心主任、光子学讲席教授

研究方向:Fabrication of special optical silica fibers and polymer fibers,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and fiber sensor systems based on fiber Bragg gratings and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个人主页:http://www.ee.polyu.edu.hk/en/pe ... ;cid=1&id=1

b) Xuming Zhang 应用物理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Optofluidic devices and systems, photocatalysis,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water purification, microfluidic reactors, biomimetics, micro-optics and nano-photonics.

个人主页:http://ap.polyu.edu.hk/apzhang/

c) Changyuan Yu 电子和信息工程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Photonic devices, subsystems, and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and sensor systems.

个人主页:http://www.eie.polyu.edu.hk/~cyuanyu/